banner
展商入口The exhibitors entrance 参展登记The exhibition registration 参观注册Visit the registration

智能制造不是大厂专利,中小厂也能吃到红利!解密院士智能检测落地五大真相

发布时间:2025-07-19 10:07:36

在当前“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年里,“智能制造”成为全行业、全企业绕不开的热词。政策层面持续加码,巨头蜂拥布局,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思考:如果不搭上智能化改造升级这列高铁,是不是就要被市场淘汰?可当我们高呼产业升级口号时,落地执行却总是道阻且长。智能制造闭环、智能检测装备到底有多重要?中小企业的“智能梦”难不难实现?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追踪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夏大学院长马玉山在第二届信息通信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峰会上的一场硬核观点演讲——智能制造到底是纸上谈兵,还是能握在手心的明珠?

——想知道中国智能制造的“卡脖子”到底卡在哪里?继续往下看!

智能制造不是“拼接”而是“闭环”,智能检测至关重要
很多人把“智能制造”等同于自动化生产线,其实这理解大错特错。马玉山院士直击要害:“智能制造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但要打通智能制造的任督二脉,真正让产业链高效运转,最大关键正是在于“智能检测”。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让设备从“会工作”变成“会思考”“会感知”的眼、耳、鼻——把控产品质量、监管工艺流程、预警设备健康,这些都离不开它。没有智能检测,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升级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换句话说,再先进的机器人,如果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到,那只不过是个昂贵的“傻大个”。

虽然智能制造火遍全网,但智能检测普及度却远远不够
当下,智能制造成了各行各业的必答题,不少大厂已开始推行智能升级。但“智能检测”这一关键环节,却依然是短板。马玉山院士给出“泼冷水”式现实:如今很多环节连“在线检测”都还没做到,更别提什么预测性维护、过程自控了。实际中,无论设计、制造、交付,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检测,但绝大多数企业甚至都没“入门”。下游出现设备异常、质量波动,往往只能靠人工盯、人工拍脑袋。说白了,这不是智能,也不是制造强国该有的样子。智能制造要深入落地,首要前提就是智能检测要先补课。

落地难题:从技术孤岛到成本瓶颈,智能检测为何难普及?
为什么明明都知道智能检测很重要,现实中却成了“看得见、够不着”的美好愿景?马玉山院士拆解了几个“拦路虎”:第一,设备之间耦合太紧,彼此“说不同语言”,技术很难共享,数据难以打通;第二,检测方案不够柔性、部署不够模块化,中小企业根本用不起、玩不转;第三,做一个“万能大而全”方案回本遥遥无期,投入产出比吓退一大片;第四,数据分析能力弱、AI赋能还没跟上,第五,节点分散导致运维和升级成本高,没法集中、标准维护。无论哪一项,对于资金、技术薄弱的中小微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痛。

团队“组合拳”:解耦开放、柔性部署、成本再降维,破解难题有妙招
中小企业急需“低成本、高可靠”的智能检测工具箱,马玉山院士团队的“解法”值得借鉴:

技术解耦打破壁垒,推动检测技术创新共享,告别“各自为战”;

柔性异构实现模块化部署,灵活适配各种需求,大幅降低门槛;

按“最小可用场景”原理,聚焦最关键应用点,快速实现价值闭环;

用大数据和AI助力数据分析,让“检测”秒变“洞察”;

云端集中统一升级,技术维护标准化,拉低整体费用,普通企业也能得实惠。
院士团队围绕中小企业的实际痛点,打造了一整套全场景、全流程可复制的智能检测方案——不再让“智能”只是大企业的特权。

智能制造不是巨头独享,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同样有“智能梦想”
在不少人心中,“智能制造”“智能检测”似乎是大型企业玩的高端局。但马玉山院士一语中的:“智能制造、智能检测需求并非大型企业所独有,我们国家有千千万万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更迫切地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来改造提升传统行业,以及通过智能制造来实现企业的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换句话说,推动智能检测普及,不只是大企业的科技自嗨,更直接关系老百姓饭碗、行业健康——让智能化红利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智能制造不是画大饼、喊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要解决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增量的实际需求。正如马玉山院士所说:“智能制造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没有智能检测装备和技术支撑,智能制造闭环根本无从谈起。“我们通过依托大数据、AI、云、边、端等技术,实现了检测技术与设备的开放与解耦,检测方案柔性适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易实施,具备智能的在线分析和数据融合能力的智能检测解决方案。”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是让科技赋能每一家企业,而不是某几个资本大鳄独享。那么,你们认为,未来五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会迎来哪些新的突破?哪些环节最值得提前布局?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智造的崛起!

上一篇:AI点燃中国制造业新引擎:效率、质量、绿色三线爆发

下一篇:打破技术孤岛,武汉国际工业自动化展助力企业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