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央和省级先后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之后,武汉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于11月22日隆重召开,正式确立了要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任务。
对此,会议明确表示要把创新作为武汉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根本动力,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新生态等思路,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无疑,上述思路是相关部门立足产业实际进行的谋划,但在全国各地都在竞相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当前,武汉如何尽快做出特色和取得实效同样是需要思考的!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
其实,无论是湖北及武汉还是其它区域在推进实施新型工业化之前,必须要对这个概念的内涵有相对准确和全面理解,这样才能确保后续的行动与举措取得相应实效。在我们看来,所谓新型工业化是相对国内既(现)有整体工业发展状况而言,重点还是希望企业和产业运行在提能效、降排放、优质量、增效益等方面,有相应提升和突破。基于产业演进方向与国际态势等,低碳化发展和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必然要求,在产业高端领域和高价值环节取得突破则是最终目标。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技术人员在中控室通过轻点鼠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远程操作,将成为制造业的常态。这是武汉经开区相关企业,在数字化改造后进行生产时的情况,图源“武汉经开区”公众号因此,在国家层面和部分发达省份与重点城市层面,依托产业创新在产业高端化上尽可能的取得突破既是满满期待,更是推进新型工化中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但需要提醒的是,产业发展有各自阶段和对应规律,中国总体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依然还处于追赶阶段,各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绝不能为求新而新、为高端而端。更重要的是,不能看中央说要发展新型工业化后,便以传统和落后行业的标签对本地有历史积累的产业进行关停,或不顾实际上马当地并无半点基础和优势的“高精尖”产业。虽然上面的提醒属于常识,但在中央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当前,连上海都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对纺织产业进行驱赶的现实面前,还是有必要再次提及更需要各地警醒。否则,我们担心后续再次发生需要最高领导人专门澄清和强调,“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类似的事。
武汉新型工业化之策
从媒体报道看,武汉市主要领导在全市新型工业化大会上,除对低碳发展和数实融合的关键路径及965产业布局等直接着力点进行重点关注外,还对基础保障性因素进行了强调。其中,主要领导在大会现场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并构建新生态。可见,从大会现场主要领导的讲话看,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区域产业实际是有认真了解和分析的,对如何在武汉推进实施新型工业化更是进行了细致思考。从大众感受与业界观察看,科教实力雄厚的武汉在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屡有领先之举,光电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起步更是早于全国绝大部分区域,可最终产业质效总是差强人意。这其间,有个或不太准确的印象便是这数十年中,武汉本土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产业主体总是在华工科技、长飞等少数几家间反复,不像深圳每隔几年便有新的明星企业产生。
除华为中兴外,深圳基本每10年中都能产生相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业,如华大基因、迈瑞医疗、大疆科技等等!而且,华工科技和长飞等企业在湖北虽不错,放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竞争中说微不足道可能有点苛责,可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中的掌控力和影响力确实暂没有体现。受相关种种影响,武汉产业发展既存在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和产业掌控力不强的不足,更没有形成相对紧密的上下游聚集和深度协作关系,最后导致整体规模起不来和竞争力不强。正是基于对上述现状的把握,武汉从2022年便以全国性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在原有通过推动技改和投资的传统做法基础上,开始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力度。据悉,为更好地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武汉除将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规格提升外,还通过实施“七万工程”实现服务下沉和前移等思路,试图推动更多小微主体成长壮大。
武汉新型工业化之困
可以说,从主要领导在包括新型工业化大会上的系列讲话,还有经信局等部门正在实施的“七万工程”等举措看,武汉对自身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存不足还是有清醒认识。基于相关迹象,我们担心可能出现各级各部门分析问题“头头是道”,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看着也是“有的放矢”,投入的资源和人力更是“汗牛充栋”,但效果则是“不如人意”的状况。我们不怀疑相关部门的决心和诚意,可在体制内精英基本没有切身的产业实务历练,还有日常精力更是陷入具体事务上后,具体政策制定者想找准问题本质并精准施策确实很难。无数案例表明,武汉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置性基础,是要在对现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搞清楚现象和本质的关联与区别,还有对相关要素与主体的特质及彼此关系有深入理解。
搞清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包括光谷在内的武汉全域实现腾飞的基础,这是蕴含希望的武汉未来科技城所在区域景色;梅涛 摄从实际看,沿海产业和经济发达确实跟对小微企业悉心培育相关,武汉同样存在政策和服务无法有效触达小微企业的问题,但如简单借鉴沿海思路则极有可能“橘生为枳”。其实,政策等无法触达小微企业面前固然有服务不到位等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执行标准不透明等导致广大正经创业者“心不在此”,并不是小微企业真的就完全无法获知政策。况且,在互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政策发布在内的公共治理面前,如果创业者和小微企业连获得政策这样的事都需要政府“送货上门”的话,这样的企业趁早倒掉也罢。所以,武汉确实要对小微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可措施不应停留于简单化的政策“送货上门”和各类活动上,还是要围绕着提升企业内生动能等方面痛下苦功。当然,企业内生动能提升是根植于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强劲市场建设之上,这同样是武汉龙头企业不强、小微企业生存艰难、产业协同不够等系列状况的根本解决之道。
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
基于上述观察和判断,武汉推进包括新型工业化在内的各类布局意欲取得突破的话,最根本最关键的基础便是围绕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全力实施的市场化建设。不过,市场化建设是需要系统把握、久久为功的基础性发展保障,不是短期内可以取得突破性成绩的领域,不适合且难以成为武汉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
如果,武汉昨天召开的是“全市新型工业化暨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的话,就更好了!这是会场的情况,图源“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郭良朔因此,本着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结合的考虑和思路,武汉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着重瞄准做强产业集群的需要,通过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具体举措,精准发力。实施时,武汉可围绕965产业体系布局或省市着力打造的优势产业,构建市领导担任链长、处于链中终端位置的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科研院所和小微企业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式。在运作中,链长负责推进链内企业间的融通和重大项目攻关,链主负责面向科研院所及小微企业开放具体场景和释放具体需求,政府和龙头企业协力牵引产业链做大做强。同时,相关部门可采取对小微企业提供必要扶持、中型企业安排相应税务返利、大型企业给予扩产支持等不同举措,确保市场主体既能获得政府关怀也不会把心思放在补贴上。不得不说的是,武汉现行政策对企业类型认定存有偏差,相当部分获得扶持并非最需要的小微主体,部分企业还因每年数十乃至数百万的补贴把经营政府关系当成了公司重心所在。这种状况的存在,既不利于通过政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还因有利可图滋生了专门的业态和骗子公司及相互勾结举动,更不利于区域市场主体内生动能的形成并搞坏了区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