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规模最大的市场,中国2022年安装量达290258台,同比增长5%,刷新2021年纪录。香港《亚洲时报》日前报道称,机器人是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工具,当前中国在制造业中的工业机器人使用率是美国的12倍。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丹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被包括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四大家族”在内的外资品牌占据,但它们的市场份额正在下降。据介绍,从“十三五”开始,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国产替代和自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2012年中国市场90%的工业机器人都是外资品牌,2022年国产自主品牌已经占据了37%。”与此同时,中国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已经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
减速器、伺服电机与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TE智库报告显示,工业机器人的总体成本中,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接近70%,其中减速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占比最大约35%,国产化程度最低,是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陈丹表示,过去三大核心零部件基本全是进口,现在逐步实现了自主替代,但高端化程度还需加强。例如,日本纳博特斯克公司的RV减速器在全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中小负载的RV减速器现在国内也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但对于大负载的RV减速器,中国与日本的产品仍然存在差距。
日本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包括发那科、安川电机、川崎重工、大福、SMC等。截至2020年年底,这5家公司市值总额约为1200亿美元。仅发那科和安川电机两家,在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上就占有29.5%的市场份额。
在芯片方面,工业机器人对芯片制程的要求不算太高,28纳米即可,但对于稳定性和实时性有着较高要求。陈丹介绍称,目前中国在机器人芯片方面仍需进口,原因是过去国内机器人产量每年仅几十万台,市场不大,所以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但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中国完全可以实现机器人芯片自主。此外,陈丹还表示,人才短缺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另一大挑战。
中国工业机器人距离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多大距离?陈丹说,全球机器人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70年代也开始了研究,起步并不晚,但直到2009年国内机器人需求出现,工业机器人才开始大规模应用,而日德等国在80年代“黄金发展期”就开始落地应用,“我们现在判断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概在10—15年左右,并且计划在5年内将这一差距追平。”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国内有300多家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制造企业,其中头部骨干企业将近10家。《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国产企业埃斯顿研发的大负载机器人系列已经在锂电、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国产品牌埃夫特日前宣布工业机器人产销达1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