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
过去一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制造业遭遇多重挑战。中国制造的这份最新“榜单”给出了强势回应:工业生产企稳加快;重点行业生产整体向好,十大重点行业平均增速超5%;电气机械器材、汽车等行业生产实现两位数增长,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行业复苏加快,电子行业全年增长3.4%……我国制造业主打一个“稳”,以“大块头”托举起大国经济。
新年伊始,C919京沪航“飞起来”,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操作系统、关键软件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如今,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显著,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然而,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着较大挑战。要改变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补齐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的短板弱项,打破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的瓶颈——着眼未来,为加快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尤须闯关夺隘、步步加力。
关键在“新”。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写下制造业向“新”而行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放在扎实做好经济工作的首位,并以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使创新动能不断迸发,制造业就能加快实现由大到强。要向“智”蝶变——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要逐“绿”向“新”——着力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促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按下“快进键”。
再造“基础”。一直以来,“工业四基”(关键基础原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只有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的短板,才能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近日发布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专门指出,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夯实产业基础提供制度保障。接下来,还需持续提升重大平台承载力,让更多标志性、引领性的大平台、大项目持续“放量”;不断提升产业链、创新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有“融”乃强。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工业大类,5G技术、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数字技术创新已由跟跑为主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转变。以5G为例,截至去年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机遇期,使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譬如,搭建跨行业交流对接平台,大力推进产业跨界融合,拓展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大”,已为未来向“强”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练好内功、稳扎稳打,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激发出来,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和主动权,就一定能够夺取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发展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