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些年那些主要从事简单重复动作或仅具有娱乐价值的人形机器人相比,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大多具备了较高水平的人工智能。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长达50余年,从197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WABOT到特斯拉2022年推出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一直受到汽车制造商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已经从技术验证期进入了以Optimus和Figure01为代表的商业化试水期。
除了特斯拉、宝马、本田和现代汽车等国际汽车制造商,国内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开始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在过去的半年里,多家车企进入了这一领域,如比亚迪投资了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智元机器人,小鹏汽车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X5,小米推出了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等。
目前,几乎所有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先进技术都首先被集成到智能电动汽车上。人形机器人行业可以借鉴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和开发模式,以更高效地开发人形智能机器人。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不仅形态更接近人类,而且具备更多的智慧。随着大型AI模型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人形通用机器人的量产和落地。目前,包括微软、英伟达、OpenAI和华为等巨头都在加码人形机器人产业。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对人形机器人的赋能主要体现在决策方面。许多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可能是人工智能的最终形态。
身高1.7米,重60公斤,具备人类行走能力的人形机器人Figure01即将在宝马美国工厂投入“实习”。它能够利用灵活的双手完成机械组装任务。每隔5个小时,这位“工友”将休息一次,并自行走向充电站进行充电,待电池充满后即可回到生产线继续工作。据悉,Figure01人形机器人经过目标岗位培训后,将在12至24个月内被部署到汽车工厂的多个环节,包括汽车零部件生产、车身钣金和仓储等岗位。
在美国,Figure公司的人形机器人被认为具备与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直接竞争的实力,两家公司的技术水平相近。据悉,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预计将于2025年首批投入使用,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可能会率先使用这种技术。
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制造商也瞄准了汽车工业领域。在新能源汽车产线上,工业机器人多集中在前期阶段,而在总装线仍以工人为主,呈现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对此,优必选也正在与行业优秀合作伙伴一起推进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落地,联合打造试点示范工位,其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目前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工厂进行实地“培训”。
人形机器人未来或许将在汽车工厂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形机器人具有诸多优势,它们几乎可以全天候工作,并且相比雇用熟练工人,成本更低廉。此外,人形机器人可以在一些任务繁重、重复度高、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下工作,显著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作为人类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的结晶,人形机器人不仅受到汽车企业的青睐,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成为特斯拉的长期价值体现之一。据他预测,未来世界人类和机器人的数量比例将为2∶1,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100亿至200亿台,超过电动汽车数量。特斯拉计划将人形机器人首先部署在自己的工厂中,完成零部件装配、搬运等危险和枯燥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处于加速阶段,许多人预测2024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爆发的元年。先进技术往往是由实际需求推动而来,人形机器人亦是如此。在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人形机器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如解决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等问题。
然而,在人形机器人快速替代劳动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因此,应根据不同领域和地区的需求差异,协调发展人形机器人,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此外,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竞争正在激烈升级。据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上已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跨越,正逐步超越早期投入的国家。尽管人形机器人在一些细节上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手部精细工作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因此,行业预计,直到2035年后,人形机器人才会大量投入使用,汽车制造业也将迎来人工与人形机器人高度协作的新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