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愈发旺盛。自2013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便稳居全球销量榜首,至今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从基础研究的深耕到产业化的广泛落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国产化进程正迈向质变的关键节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最新数据,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已突破52.45%,首次在销量上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工业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集大成者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正深刻改变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格局。那么,驱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何在?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突围?站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我们必须审视并把握工业机器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已连续11年稳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宝座。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工业机器人不过是生产线上不知疲倦的劳动力,机械地执行着预设任务。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云计算、运动控制等先进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现代工业机器人已具备了出色的环境感知能力和逻辑推理、判断、决策能力,成为高度智能化、精密化的产物。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人力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以其高精确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等显著优势,成为替代繁重、乏味或有害环境下体力劳动的理想选择。无论是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电子电气、食品生产还是物流运输等行业,无论是焊接、搬运、加工、装配等生产环节,都能见到工业机器人的身影。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
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孕育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早在2013年,我国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当年销量达到3.66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52%。这一领先地位至今已持续11年之久。
根据IFR发布的世界工业机器人报告,2022年全球工厂共安装了55.3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中国便占据了29万台,远超排名第二的日本(5万台)。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并节约了成本。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由于绕开了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壁垒,工业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替代技术的优势,催生出一批“无人工厂”,实现几十秒下线一辆车的惊人速度。
某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高管徐如强表示,需求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行业如食品、饮料、化工等在生产线自动化、包装、码垛等环节越来越多地采用工业机器人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新兴行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慧农业等对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日益旺盛。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蔡震坤认为,虽然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需要正确引导。他指出,许多引入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往往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将自动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至2022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3.3万台猛增至44.3万台,8年间增长了超过12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到12万台,同比增长4.9%。
工业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指标。根据IFR数据,2022年我国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6倍,排名全球第五,仅次于韩国、新加坡、德国和日本。我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实现较2020年的翻番目标,预示着未来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蔡震坤认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政策层面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自2015年《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我国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其次,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企业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机器换人内在动力。此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积累也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展望未来,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挑战和问题,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推动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